Image:Jean-FrancoisMillet(Nadar).jpg


Naissance4 octobre 1814
Gruchy, Gréville-Hague
Décès20 janvier 1875
Barbizon
NationalitéFrance France
Activité(s)Peintre
MaîtreMouchel, Langlois de Chèvreville, Paul Delaroche
Mouvement artistiqueRéaliste






2-16
拾穗,1857
油彩、帆布
83.55 x 110 cm
Des glaneuses ou Les glaneuses, 1857
huile sur toile
RF 592


《拾穗》是米勒十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。呈現三個農村婦女,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。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,雙眼緊盯地面,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。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,手中拿著一把細枝。背景可見遠方的田裡仍在繼續收割,成綑成堆的麥綑、麥垛,一輛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一幅明亮歡愉的熱鬧景象,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在畫面右側,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。更遠處可以看到村莊的屋宇。




2-15
晚禱,1857-1859
油彩、帆布
55.5 x 66 cm
L'Angélus, 1857-1859
huile sur toile
RF 187


《晚禱》的畫面非常簡單:在巴比松附近夏伊(Chailly)平原的田野中,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,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。男人把帽子脫下拿在手上。

為了祈禱,他們放下工具暫停工作,在他們腳邊豎著掘馬鈴薯用的大叉,擱著裝滿馬鈴薯的籃子,停著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。

米勒本來要把《晚禱》取名為《馬鈴薯欠收》,以表達農民眼見辛勤耕耘換來微薄收穫的心酸。僅此而已。然而目睹這幅畫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,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,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(微小如蟻的)教堂鐘樓(夏伊教堂),並正式命名為《晚禱》。


--


暑假來臨,歷史博物館外大排長龍,大家正為了一睹米勒畫作的丰采。
這算是比之前的《華麗巴洛克》更為早期的作品。
田園派的畫風,和之前那《華麗巴洛克》的畫風相差甚遠,截然不同的風格,卻又各異其趣。
這次展出內容還有當時攝影剛問世的相片,內容正是那時田園人家的生活,很愜意卻又有一絲哀愁的感覺。


站在《拾穗》、《晚禱》畫前,有種不真實的感覺!畢竟那是著名畫作,突然在這裡現身,感覺
很妙說不上來。真能感受到畫作背後一股不平凡的訊息與聲音。
是個不錯的藝術洗禮之旅~

(以上純屬個人感覺)


--

驚艷米勒 - 田園之美畫展
展出時間:2008/05/31~2008/09/05
展出地點:台北市南海路49號
開放時間:
7月1日起 每週一9:00~18:00;每週二至週日9:00~22:00




資料來源:
http://fr.wikipedia.org/wiki/Accueil
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artsfile/index.asp
http://www.uni-leipzig.de/ru/bilder/arbeit/millett1.htm
http://www.nmh.gov.tw/zh-tw/Home.aspx
http://www.udnmillet.com.tw/in.html
http://www.cts.edu/ImageLibrary/famous.cfm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âce (Léa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